.

看长治农村集体经济如何发展

本文转自:长治日报

长治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从“单兵突进”到“系统集成”——

田畴沃野满目新

长治,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探路先行。

近年来,我市先后承担了农村税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业社会化服务等13项关键领域的全国改革试点工作,部分经验和做法受到国家部委的肯定并在全国推广。一项项敢为人先的改革,成为全市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也为全国贡献了弥足珍贵的“长治经验”。

9月6日,长治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协会成立。这是省委部署开展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以来,我市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方面,落下的又一“先手棋”。至此,全市形成了“政府+协会+平台+合作社+农户”的工作架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迈入“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新阶段。

重塑集体经济发展工作架构

落一子而满盘活

在我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协会项目推介暨签约仪式上,潞城区潞通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国清,面向全市推介云岩山大葱产业园。

今年,潞通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依托“熬脑”大葱品牌优势和原产地地理标志管理,通过土地流转、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方式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形成了集大葱育苗、种植、加工、仓储、销售为一体的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其中,核心区域大葱种植面积余亩,辐射带动有机大葱种植面积达余亩。

“项目化、市场化、规模化发展是农村集体经济的致富新密码。我们将村与村之间的资源、人才、市场与技术等优势资源有效整合,通过‘公司+乡镇联合总社+村级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动村集体经济壮大、农户增收。”王国清说。

潞城区的发展,凝聚着长治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期待——理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组织体系,有效破解村集体缺资金、缺人才等难题,凝聚乡村要素合力,实现发展动能叠加。

今年,市委出台《全市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重点任务清单(年)》,成立了长治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和发展协会,12个县区和62个乡镇也成立了平台公司,形成系统工作矩阵,通过项目融资、股权投资、委托经营等方式,推动资源资产化、资金高效化、收益多元化,打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组合拳。

这样的机制创新,落一子而满盘活。

政府产业引导——

市委主要领导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以军令状方式交办县区项目化推进课题,以责任状方式压实市直牵头部门工作责任。县区成立工作组,实行“双组长”,落实四级联动工作机制。编制了《长治市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专项规划》(—年)《长治市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三年行动方案》,做到市县有规划、乡镇有方案、村庄有项目。

协会抱团聚力——

在我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协会项目推介暨签约仪式上,总投资约10亿元的15个农村集体经济项目集体签约,内容涵盖中药材、乡村旅游、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推动各类资源互联互通,撬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平台拓展市场——

两年前,壶关县店上镇固村、林青庄等7个村集体还在单打独斗闯市场。去年,固村、林青庄等7个村集体和1个移民小区整合产业发展资金万元组建了壶关县红太阳农旅开发有限公司。这是该县首家乡镇级平台公司。目前,该公司整合集体产业资金万元,招商引资近万元,流转土地亩,引进4家企业和1家高校研究所,建成两个旱地西红柿标准化园区,形成了“党委统领、集体领航、整合要素、集体增收”的发展机制。

合作社主体牵头——

此次,在我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协会项目推介暨签约仪式上,武乡县石北乡联合总社作了招商推介。为破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行不畅、村级“三资”管理不善、服务性不强等瓶颈问题,石北乡积极探索“互联共建”发展模式,成立了集体股份经济合作联合总社,推动村级集体经济与群众增收相融共进、互利共赢,凝聚起乡村治理合力,助力乡村振兴。

农户利益保障——

在壶关县凤凰山庄,推开窗户,山水美景尽收眼底;走出窑洞,田园风光皆展眼前。这里原来是岭东村的旧址,孔保存完好的原始窑洞和70多个窑洞小院,让这个山村有了开发的基础。为此,凤凰山庄和岭东村合作成立了长治首家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目前,岭东村股金分红每年9.2万元,群众务工收入达60余万元,土地流转年收入8万余元,村民实现了薪金、股金、租金三金分红。

数据显示,去年,我市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明显增强,总收入16.21亿元,村均66万元。

探索多种经营模式

变一招鲜为招招鲜

“小米乡村e镇项目的建设,让村里的小米通过电商变成‘金米’,山货变身‘香饽饽’,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云’动力。”9月6日,兴盛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红星欣喜地说。

丰州镇兴盛垴村作为培育小米乡村e镇的核心区,依托驻地企业太行沃土产业园,通过搭建“村企联建”平台,集聚发展一批精品民宿、农家乐、“百谷园”等项目,整合特色农产品向乡村e镇集中,打造成电子商务集聚高地,让更多村民跳出传统销售模式,走上电商路。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理念和思维的迭代,引领全市突破传统路径,打开“三农”全面发展的窗口。如今,我市已探索形成6种经营模式——

资源开发利用型。通过拍卖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对村集体闲置的建设用地、机动地、四荒地、闲置资产等进行盘活利用,增加村集体收入。

产业发展带动型。采取“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民合作社+村集体”等形式,大力发展种植养殖、设施大棚、农产品加工、手工艺品等特色产业,增加村集体收入。这样的模式,在潞城区神泉村取得显著成效。他们依托蛋鸡养殖与西红柿种植有机循环发展,增加村集体收入50万元。

生产生活服务型。以生产托管为主,为农户提供耕、种、防、收等社会化服务;以生活服务为主,为村民提供保洁保安保育、加工销售咨询等社会化服务,增加村集体收入。黎城县晋福村,全国唯一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入选农业农村部年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采用“1+6+N”托管模式,托管服务由1村扩大到11个村,托管面积由亩扩大到1.1万亩,集体增收15万元。

物业经济租赁型。通过兴办标准厂房、仓储设施、商业门面等,进行租赁经营,增加村集体收入。屯留区西街村投资余万元建设西街商贸楼,租赁给浙江客都商贸集团,年租金万元。

文旅融合引领型。利用农村土地、山水、田园等特色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开发农家乐、民宿、休闲农业等新业态,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沁县走马岭村,修复茶马古道米、红色地道米,建设休闲度假村,增加村集体收入30万元。

联合发展创新型。通过整合各类集体资源、资产、资金,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强村带弱村,企业加项目,项目促增收。

多元的发展模式,培育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全市涌现出一批集体经济实力雄厚的典型村。但放眼长治,各县区发展基础不同,产业特色有别,闯市场更需因地制宜、因时制宜。“6种经营模式,不能照搬照抄,最要紧的是找准与当地‘三农’发展特色相契合的突破口和发展路径。”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发挥政策集成优势

扶上马送一程

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完善的体制机制来保障。

政策发力,由“散”到“聚”,长治以独树一帜的“手笔”营造了强农惠农富农的最优环境。

建立集体组织运营机制。通过全面开展“清化收”工作,村村形成合同管理、化解债权债务和新增资源收费三个办法,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产年度清查和农村集体资产定期报告两个制度,规范运营机制,确保今年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全部突破10万元。 

建立要素投入机制。通过全面梳理各类政策,让工商社会资本、土地、人才、科技等要素汇入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洼池,20.4亿元社会资本注入个村集体经济项目,名致富能手、返乡人员等进入村“两委”班子,名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和大学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激活农村发展潜能。

建立帮扶带动机制。采取组团、联盟、联合等形式,实行村企联营,推动产业相近、产业互补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成立联合体,实现抱团发展。先后组建8个电商产业园,18个产业联合体,62个联合党组织,78家农民专业联合社,带动个村集体经济在项目规划、生产经营、产品销售等环节取得突破。

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市县分别制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考核奖励办法》,考核结果实行“三挂钩”:与县乡书记抓党建促进基层治理成效挂钩,与党支部评先评优、评星定级挂钩,与村干部岗位报酬挂钩。特别是对工作不力、成效不明显的县乡党委书记实行“一票否优”。

建立分类施策机制。依据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产业现状等发展实际,将全市村集体经济组织分为个重点帮扶村、个整体推进村、个先行示范村三个类别,编写《百村百例》,推出一批集体经济发展观摩学习基地,其中全市11个典型村发展模式入选省级案例。

俯瞰田畴沃野,发展“新”潮迭起。项目在这里扎根,要素在这里集聚,农村集体经济在这里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如今的长治乡村大地,活力奔涌。

短评

让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走出新路子

发展农村村集体经济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思想观念的突破。

成立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协会是我市抓党建促基层治理的具体举措,也是构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架构的主要内容,更是实现政府产业引导、协会抱团聚力、平台市场拓展、合作社主体牵头、农户利益保障目标的重要途径。

要发挥政府产业引导作用。强化政府引导作用,既不越位,也不缺位。政府牵头抓总,解决单靠一家一户、一村一镇难以解决的问题,做好规划编制、政策支持、试点示范等,建立上下联动、部门协作、高效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

要发挥协会抱团聚力作用。坚持一体化服务、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引领、项目化推进、规范化发展,以项目为引领,引导村集体以土地入股、资产托管、设备租赁等模式,与社会资本合作,参股农业龙头企业,共建农业产业园、创新创业园和乡村旅游示范区,推动集体经济提质增效。

要发挥平台市场拓展作用。强化市县两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对农业、文化、旅游等项目的研究,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思路、新模式、新途径,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壮大提质、农民持续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要发挥合作社主体牵头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通过合作社牵头,将市场信息快速、准确、高效传递到农户,有效引导农户进行专业化生产调整,为市场提供更符合要求的农业产品。

要切实保障农户利益。乡村振兴,农民要“唱主角”。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一方面,要立足各村的实际情况,不断把农村集体经济“蛋糕”做大;另一方面,要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健全收益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使广大农民群体真正享受到乡村振兴的发展红利,从而激发农民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创造伟力。

记者:赵雪岗摄影:本报摄影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3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