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决战脱贫攻坚壶关疙瘩的脱贫经中

中国搜索7月8日讯传统的山西人走出去,现在的山西人请进来。脱贫攻坚中,壶关县杨家堆村吸引来了种植鲜花的“能人”,刘家寨村请来了村里的“能媳妇”,水池村请来了京城的“好干部”。7日,“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网络媒体主题采访团走进刘家寨村、杨家堆村和水池村,了解他们的脱贫致富经。外村“能人”找上门走过一段狭窄的土坯通道,十几步就能走进杨家堆村的康乃馨种植园,顿时一阵清凉的花香扑面而来。山西省壶关县杨家堆村的康乃馨种植园。中国搜索曹雪摄说起最适宜花卉生长的地方,人们通常会想起昆明和广州。如果没有亲身走进山西省壶关县杨家堆村的康乃馨种植园,很难想象壶关县多个花卉大棚种植的康乃馨供不应求。杨家堆村运营着其中的30多个花卉大棚,村里12家贫困户的80人参与种植花卉或承包大棚,年合作社将70万元的收入分到了贫困户的手中。种植康乃馨的“能人”牛邵妮。中国搜索曹雪摄在山西壶关县有个种植康乃馨的“能人”叫牛邵妮,她和丈夫听说在云南有一套方案可以让康乃馨在干旱少雨的山西也能顺利培育、开花,就主动找到杨家堆村。牛邵妮负责提供种植方案和销路,村集体负责建设大棚,贫困户可以以务工或承包大棚的方式参与其中获取报酬。经过初期的试种植,杨家堆村发现产量非常可观,村里用扶贫资金,以每个6万元的成本,在年建了第一批19个大棚。如今这项产业已经推广到壶关县,拓展到多个大棚,曾经的贫困户已经在劳动中逐渐掌握培育、种植技术,并能处理很多简单的种植问题。请来嫁到村外的“能媳妇”曾经的贫困户王凤仙。中国搜索曹雪摄壶关县刘家寨村曾经的贫困户王凤仙一家,家里的老伴一只眼失明,大儿子身患残疾,家里主要劳动力就是58岁的王凤仙和她的二儿子。因为村里的路不好,种植的蔬菜没人来收卖不出去,全家四口人的年收入也就一万元左右。年村里的路况有了很大改善,刘家寨村开始建冬暖式大棚,王凤仙以每亩地每年元的价格承包了村里的十个大棚,村里还有7、8个村民在大棚里给她打工,年全家已经收入有十几万元。曾经的刘家寨村是“路不平、条件差,收入低、生活难,穿旧衣、喝稀汤,趟小路、住破房,媳妇少、光棍多,粮食少、外出多,治安乱、纠纷多”的“烂杆杆村”。全村户人,曾经连续7年没有娶过一个外来的媳妇。年刘家寨村的村干部和乡亲们不断地敲开已经嫁到村外的“能媳妇”程玉珍的家门。在老乡们看来,程玉珍在县城开了一家美容院、一家旅行社,是个能人,村里想脱贫致富就要把她找回来带着大伙儿一起改变现状。年初秋的一天,老支书和几名老党员找到程玉珍让她回村当村支书。离开村里六年的程玉珍说,村里人好久没见过我了,如果能当选我就回去。意外的是,她居然高票当选了刘家寨村的村支书。年,一进村她决定从改造水电、修缮道路房屋开始。没有资金就抵押了自己在县城的美容院、旅行社,贷款万元。经过两年时间,四个自然村44户人全部搬入了主村,村里的路由原来的最宽一米五拓宽到了八米,户户通上了自来水,还为37名孤寡老人建起了养老院。刘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程玉珍。中国搜索曹雪摄年,程玉珍经过考察决定建十个冬暖式大棚,主要种植西红柿,于是就有了王凤仙一家承包十个大棚,实现了从贫困到年收入十几万元的飞跃。程玉珍说,以前人们说壶关人憨,其实“壶关疙瘩精神”是坚韧、厚道、睿智、奋进。京城“好干部”驻村帮扶农业产业园里的西红柿已挂满了果实。中国搜索曹雪摄在壶关县水池村的特色农业产业园里,树莓、航黄樱、航红缨、航黄瓜的地里已经硕果累累。水池村航天果蔬基地负责人程华东说:“这些品种村里人看着新鲜、高兴,在壶关县也是稀罕东西,单单是树莓,就要十几元一斤。村里人哪会想到还有这些新品种都是从北京来的驻村第一书记夏成方给我们引进来的。贫困户村民在这里务工,每天劳务费是50元,平均每人每月0元工资。”村民看着稀罕的品种能卖出好价钱,自己的腰包也跟着了鼓起来。年底,水池村的人均年收入从元增长到元,全村实现整村脱贫。年7月31日夏成方从全国总工会派驻到水池村的时候,村里人见到他问的第一句话是:“你是北京来的领导啊,你能给我们发多少钱?”一句话问得夏成方心里很不是滋味。当时的村里,最大的问题是人心涣散,几个出了名的“麻将窝”,一堆人无所事事,村里甚至还有纷争不断的派系斗争。面对这个状况,夏成方想到的是从思想上转变村民的观念,要以党建促发展,解决干部能力不足、党员活力不足、群众动力不足的问题,不仅要解决贫困人群的问题,更要带领全村脱贫致富奔小康。水池村驻村第一书记夏成方。中国搜索曹雪摄如何提振起村民、干部的精气神?夏成方找到了北京的航天育种科研机构,引进果蔬新品种。这些从来没见过的“稀罕物”让村民觉得兴趣盎然,而且在地里、棚里务工还能赚到不少的收入。村里的风气有了起色,夏成方再加一把柴,在村委会楼前的广场竖起一个大灯,组建起广场舞、乒乓球、少儿美术等兴趣活动小组,让村民逐渐摆脱饭后打麻将的休闲娱乐方式。水池村村民宋大妈。中国搜索曹雪摄村民宋大妈说:“跟两年前相比,村里的路也好了、环境也好了,每天晚上村委会广场前的大灯一亮,我们广场舞就跳起来了,我天天都来。这要感谢夏书记给我们带来的变化。年的春节他都没回家,老婆孩子来到我们村跟我们一起过年。”夏成方用他的诚意、智慧和资源赢得了村民的信任,也让水池村民欢迎、感谢这个从北京来的好干部。走过壶关县的刘家寨村、杨家堆村和水池村,他们摆脱贫困有一个相似的现象,就是壶关人重视人才、引进人才、相信人才。传统的山西人走出去,现在的山西人请进来。无论是村里的“能媳妇”,还是京城的“好干部”。只要他们是真心实意的为贫困户着想,并且有真本事带着大家开阔眼界、引进资源、脱贫致富,壶关县的老百姓就欢迎他们,也愿意用开放的心态迎接新事物、新办法、新思路。新时代的“壶关疙瘩精神”在坚韧、厚道、睿智、奋进基础上,还呈现出开放、创新的优秀品质。中国搜索曹雪(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80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