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五龙山上女愚公全国脱贫攻坚

报道:王广湖

网络编辑:郝枫

程玉珍年生,壶关县五龙山乡刘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山西省特级劳动模范,山西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全国三八红旗手”“山西省脱贫攻坚奋进奖”“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山西最美村干部”等荣誉称号获得者。

壶关县五龙山乡刘寨村距离县城不远,山大沟深。仅用了短短7年,这个昔日全县闻名的穷村乱村,就因一位“女当家”的出现大变了样,她就是程玉珍,被乡亲们亲切地称赞为五龙山上“女愚公”。

程玉珍和乡亲们

过去,刘寨村上访告状、打架斗殴、邻里不和、兄弟相争的事常常发生,加之资源匮乏、土地贫瘠,村民人均年收入长期徘徊在元左右,全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户人,娶不上媳妇的光棍有30余人,有的老人无人赡养,有的儿女上不起学,有的房屋年久失修……

入户调查

年“两委”换届,在乡村两级干部和党员群众代表多次请求下,程玉珍参选并胜出。从此,她搁下手头的生意回到刘寨村,一肩挑起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两副重担。如今的刘寨村,扫除懒气、扬起正气、扶起志气,已然发生质变。

一幢幢新楼鳞次栉比

“就是有天大的困难,我也要把路修好”

“刘寨西岭沟,十年九不收,产了一个小谷穗,也叫松鼠偷吃了。”当地广为流传的一首民谣,成为刘寨村因路不通而发展受阻的真实写照。

以前的刘寨村通往外界的路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去一次壶关县城需要40多分钟,开车进出都非常困难,村里很多老人一辈子都没有进过一次城。当时几位老人拉着程玉珍的手颤巍巍地说:“孩子,你把村里的路修通,带上俺们去城里转一转吧。”

这几位老人的话,让程玉珍红了眼圈,也让她找到了上任后工作的突破口。

但是,村集体收入为零,要想修路,钱从哪里来?

思来想去,程玉珍把经营多年的美容院抵押出去,贷款万元投到了修路工程中。

程玉珍年嫁到刘寨村,只是结婚当天在村里举行了仪式,第二天就和丈夫回县城的家了。后来的日子,她和丈夫白手起家,凭着独到的眼光和勤奋的双手,开了美容院、旅行社,还做起了房地产生意,事业干得风生水起,成了村里有名的能人。但当了村里的党支部书记后,从修路搬第一块砖开始,她就把裙子、高跟鞋都收了起来,也从未在自家的美容院床上躺过一次。

在程玉珍的带领下,一条通往壶关县城的公路很快修通了,村民从此告别了羊肠小道,到县城40分钟的路程缩短为20多分钟。村民们都说,这是五龙山乡的三峡工程,方圆20个行政村都会同时受益。

路通了,房子呢?在程玉珍看来,得把旧房子改造一下,才能安住村民的心。年程玉珍回到村里时,全村户只有一幢新房子,村民都想住新房,但又担心要是新房修不起来的话,连旧房子都没得住。程玉珍给大伙吃了颗定心丸——“我垫钱,先盖房,修好了,大家再还钱。”而这一贴钱,就贴了7年。如今,全村4个自然村44户名群众全部搬到了主村移民安置小区。

为解决全村房不安、水不通、灯不亮等问题,她累计投资余万元,为全村修建了村委办公场所、幼儿园、卫生所、群众文化活动室、中心广场,配套了健身设施,接通了自来水,安装了照明灯,村容村貌靓起来了,全村人的心也齐了,大家对这位不计回报的女支书投以绝对信任的目光。

刘寨村蔬菜大棚

“她是村里所有老人的好儿媳”

程玉珍有句口头禅:人都要老,老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我是咱刘寨村地道的儿媳。

回村后,留守老人的问题引起她的思考。全村口人中,60岁以上的人,80岁以上的16人,90岁以上的3人,这个弱势群体怎么办?

和支部班子成员商量后,她决定把“孝”文化作为学习的一个重点,以孝心引领党的组织生活,以党风带乡风,弘扬正能量。为解决群众老有所养难题,她多方垫资筹措,修建了设备齐全的居家养老院,配齐了休息室、餐厅、娱乐室、谈心间、医疗室、健身器材、棋牌、音响、电视等,完善了老年维权服务、农忙服务、家政服务、医疗服务、精神慰藉等机制,还组织村里留守老人成立了老年协会。在春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她组织回家探亲的子女召开座谈会,逢年过节挤出时间走家串户,了解民情,送上温暖。因爱老敬老工作突出,程玉珍被民政部授予“全国孝亲敬老之星”荣誉称号。村里的老人动情地说,她是村里所有老人的好儿媳。

刘寨村旧貌

“脱贫不是目的,小康才是目标”

刘寨村只有亩平整地,其余都是山地、坡地,生产劳作很不方便。这些年,土地上效益不高,大部分村民外出务工,不少土地无人耕种管理。

程玉珍琢磨,怎样才能用好这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黄土地。不久,关于部分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村民代表大会召开了。在会上,她为村民们详细分析村里土地情况,提出了转、租、自用三种利用方式,平整的土地流转出来盖大棚;山地种核桃、枣等经济林,进行专业养殖;一些分散的地种植小杂粮,注册品牌,统一收购加工销售。

经过考察,程玉珍决定带领村民种植大棚蔬菜。但大棚建起来后,很多村民都持观望心态。

“我种出来,你们看,成功了,谁想承包谁承包。”程玉珍撂下这句话。结果当年大棚种植收入就达40万元,第二年,很多村民都积极签订了承包协议。现在刘寨村的蔬菜大棚已经扩建到90多个,每个大棚每年产值近10万元,不仅解决了本村村民务工问题,还吸引了其他乡镇的村民来这里打工。近几年,刘寨村陆续有多人从城里回到了村里。

多种经营才能拓宽致富之路。程玉珍广泛征求乡亲们的意见,除了种植大棚蔬菜,还带领村民养殖山羊,组织妇女们在农闲时节制作手工布鞋、珠编工艺品,将村里种植的绿色小杂粮统一包装销售。

群众忙起来了,日子也就逐渐好起来了。经过几年的奋斗,刘寨村全年人均收入突破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0多万元,年在全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但程玉珍不满足,依然不停地想招儿。她总结出“新型合作社+(党员)能人+贫困户”的模式,让村民们越干越起劲。规划建设手工石磨豆腐厂、手工醋厂、小杂粮加工厂,挖掘红色文化,开发古栈道和溶洞,建民风民俗一条街和众多农家乐,发展环保、绿色、休闲为核心的乡村游、骑车游、徒步游、采摘游等项目,要把刘寨村打造成田园经济农庄。

位于刘寨村的烈士亭

很多人都称壶关人为“壶关疙瘩”,意思是厚道、执着、不服输,程玉珍就是典型的“壶关疙瘩”。她笑言,大话自己不会说,就想带领全村村民,发扬这种“疙瘩”精神,让别人刮目相看。脱贫不是目的,小康才是目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3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