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风送暖惠民心记壶关县百尺镇西岭底村

北方的秋天伴着萧萧寒雨而来,在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百尺镇西岭底村中央那座比晋中乔家大院还大将近一倍的古建筑焦家大院里,第一书记王利军趁着雨势不大,拿着扫帚扫起了地上的落叶。“王书记,你来咱村3年了吧?”闲聊中,村民问道。王利军抬头笑了笑说:“是啊,3年了。越忙越感觉时间过得快啊!”“来村后,你们可是帮了我们不少忙。你看现在:大街小巷水泥铺,村头村尾绿满户,特色种植走新路,乡村旅游聚焦古,村民生活不再苦,脱贫致富迈大步啊迈大步。”一位村民唱着自编的顺口溜,引得众人哈哈大笑。这笑声飞出焦家大院,在西岭底村上空回荡。王利军心里暖暖的:“是啊,这是乡亲们对我们工作的肯定,这3年,咱没白过!”打好亲情牌把脉问诊开良方西岭底村户多人,耕地面积只有.08亩,偏僻的地理位置制约着这里的发展。为了过上富裕生活,村中近一半人常年在外打工。年6月,王利军肩负使命、被派驻到壶关县百尺镇西岭底村担任第一书记。自此,这位年轻人挑起让贫困户脱贫的重担,一步一个脚印地躬耕于西岭底村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王利军明白“离群众越近,看问题越清”,要想在村里开展工作,就得了解村情民意;要想了解村情民意,就得和村民成为“一家人”。从驻村第一天起,王利军克服生活食宿等诸多不便,以满腔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和驻村工作队员一起,采取“土办法”,走村路、访农户,跑村组、摸村情,到支村两委干部、老党员、村民代表、致富能手、贫困户家中逐一走访座谈,了解班子建设、村容村貌、集体收入等情况。贫困户焦常松家传出他推心置腹的话语、贫困户焦香平家留下他助贫济困的脚步。不仅如此,王利军和队员们还组织开展了“六一”关爱学生暨“扶贫扶智”捐赠活动、帮扶对接慰问活动、“浓浓重阳情·悠悠敬老心”关爱永久主题活动、关爱孤寡老人活动……一桩桩一件件爱民之举暖了群众的心,王利军把村民当亲人,村民也对这个“自家人”敞开心扉、畅所欲言。王利军和队员们走访贫困户53余户,家家户户发放明白卡、联系卡,先后争取余万元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项目,实施道路拓宽提档工程、安装太阳能路灯、建立村文化活动场所、实施村庄美化工程、实施“三容三貌”提升工程,使村容村貌、户容户貌、民容民貌得到了彻底改善。打好党建牌激活队伍战斗力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给钱又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王利军按照党建引领的要求,坚持把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作为精准扶贫的基础工作抓住不放。在他的督促下,村党支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坚持学习教育制度化、常态化。同时,结合村里实际,把党员组织生活会放在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中,让大家通过提意见、提建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消除误解和怨气,把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开成谋划村庄发展的“智囊会”。与此同时,王利军和队员们积极强化阵地建设和提升办公环境,更新党员活动室版面并配置会议桌、椅子,捐赠电脑、打印机、办公桌等,翻新村委办护栏、更新卫生院标志喷绘及照壁喷绘、三务公开栏。面对新变化,有着4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焦平安高兴地说:“前几年,我们的村委不仅地方小,内部设施还过于老旧,村里的党员和群众要想开展一些活动都十分困难,日子久了,积极性也就没有了。现在,我们新建了村委办公室、文化活动室、党员活动室等,面积大、设备全,大家伙儿要想开展一些活动都有地方了,党员交流的机会多了,心也就齐了。”王利军发挥“排头兵”作用,深入开展“一对一”“多对一”结对帮扶,定期通过“党员小课堂”等形式,为贫困户送信息、送技能、送资金项目。同时,通过签订亲情捆绑协议、联户捆绑的方式对建档立卡中无任何劳动能力的6户贫困人口进行帮扶,多次利用党员活动日、志愿服务日等契机到贫困户家中开展志愿服务,党员干部真带实帮,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打好产业牌念好念活“脱贫经”西岭底村起源于元代,明代开始建村,历史悠久。村中有一片古建筑民居群,青砖灰瓦间、砖木石三雕里藏着先民农耕文化的痕迹,也闪现着潞商文化的光彩。古色文化!这不是西岭底村最好的资源吗?“咱不能抱着金饭碗要饭吃。应该利用村中遗存的古建筑,大打古色文化牌,让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惠泽乡亲百姓。”经过商讨,王利军把申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作为先手棋。为了赶时间、省资金,王利军和村党支部书记自带口粮,多次往返于省城太原、市县住建局等有关部门。经过努力,在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年年底,西岭底村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在此基础上,王利军和支村两委充分利用焦家大院的资源优势,深度挖掘传统村落赋存的文化内涵,整治焦家大院等传统建筑周边环境,设立保护牌、明确责任人,使传统建筑重新焕发生机,让游客在感受传统文化之余,还能品味村庄的悠悠古韵。在实施乡村旅游的同时,王利军号召村民依托自然优势,大力发展旱地西红柿和有机小杂粮主导产业,壮大集体经济,采取“合作社+能人+贫困户”的模式,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形成了设施蔬菜、旱地西红柿种植、特色养殖等多元化产业链条,把贫困户变成了“产业工人”。仅小杂粮种植大户郭李平的壶关县红叶种植合作社和焦伟的西红柿大棚种植基地共带动本村及周边余名贫困人口年均增收近余元。从刚开始的摸不到头绪到现在每家每户的生产生活情况倒背如流;从精准施策的一头雾水,到找出穷根、开出良方、定准致富路子;从最初淬炼脱贫本领到如今的先进引领,王利军带着使命、带着责任、带着情意把西岭底村的扶贫工作做到了百姓的心坎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58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