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报》5月13日报道
八泉峡:带领乡亲分享旅游发展红利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里,15.29万人次的游客畅游八泉峡,徜徉在如诗如画的太行山水间。川流不息的人群带来了旅游消费的增长,让八泉峡上上下下乐开了花。
人潮不断涌动的八泉峡景区门口售货亭前,摊主韩宇飞满脸笑容,不停地用韩语招揽刚从旅游大巴上下来的十几位游客。摊位上琳琅满目的绸面镜子、古风扇子、红豆手链让游客放下这个又拿起那个,爱不释手……精致小物换成了一张张韩币,韩宇飞更是笑靥如花,开心地说:“去年摆摊6个月,我收入有5万元,今年看这势头比去年还好,说不定得翻番呢!”
“我们的饭菜虽有高、中档价位,但质量不打折、服务不打折、良心不打折。”农家宾馆老板李爱民一边擦汗一边为客人介绍自家的饭菜。土生土长的他可以说是一位“老旅游”人了,从壶关太行山大峡谷刚开张,他就开起了旅游电瓶车。年更是在景区当地政府扶持下盖起了自家的农家宾馆,当上了小老板。“日子可比以前种地好过多了,我爱人和女儿都在景区上班,随着景区发展,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我这里更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咱也算得是小康人家嘞!”这位朴实的太行山汉子骄傲地说。
在笔者走访中,像韩宇飞、李爱民这样由农民变身“旅游人”,吃上“旅游饭”的太行山乡民比比皆上是,过去年轻人走出大山打工,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上班,不但能照顾父母孩子,收入还比过去多了很多。
如今的八泉峡景区停车场生态化改建,游客中心功能完备,标识标牌统一规范。母婴室、环园广播、移动“医疗室”、应急救援、WIFI覆盖、智能景区建设等设施一应俱全。“我相信生意会越来越好的。”李萍——一位嫁到襄垣的本地姑娘,看到娘家人的日子随着景区红火而越来越兴旺,干脆带着丈夫、孩子、公婆一起在景区开起了拉面馆。“五一”期间,看着排起长队的客人,她由衷地高兴,谈起景区的建设时头头是道,用语还非常“专业”,原来她不忙时就在网上学习旅游知识,“景区也会给我们上课,5A创建和我们息息相关,景区好了,我们才会更好。”
据了解,在5A创建工作中,八泉峡景区坚持以创建工作带动全域旅游、助推脱贫攻坚,整体提升了景区的开发管理水平,有力推进了全域旅游发展和生态旅游扶贫。目前,景区周边民宿、农家乐发展到余家,每日可接待过夜游客近万人次,间接带动了近名群众增收脱贫;安排当地村民及大中专学生余人在景区就业,年最低收入可达到1.8万元左右;对于贫困户优先租赁,给予老、弱、病残群体租金优惠和减免等政策支持。景区现有经营摊点处,其中贫困户经营的有70处;每年为景区涉及的行政村发放文化建设补偿费用、环境卫生整治费用等共计余万元;年吸收全县12个乡镇、个贫困村、户、名贫困群众的扶贫产业资金.6万元,按年度支付10%的资产收益,已经申报长治市“扶贫产业园区”。以八泉峡为龙头的产业扶贫园区,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开辟了一条山区变景区、美景变财富、资源变资本、乡亲奔小康的金光大道,共同分享旅游发展红利。(冯建义樊建英)
来源:中国旅游报
编辑:秦天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