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县槐荫村背靠龙山,前临滹沱河、小银河,二水合流,风景奇秀,气候温和湿润,海拔米,春天来得特别早,被誉为“槐荫春绿”。赵铎(-),五台东冶镇槐荫村人。字西堂。其父赵庆云,以务农为业。赵铎少年好学,成绩突出,槐荫小学毕业后,考入东冶沱阳学堂;高小毕业后,考入河边川至中学。
医院毕业后,曾在大同当过工人。“七七事变”后,赵铎向往进步,便到临汾民族革命大学学习。
山西牺盟救国同盟会组织机构年,临汾沦陷,他转赴永和县牺盟会,与牺盟特派员赵军一起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年底,随抗大由延安到庆阳,又由庆阳到敌后晋东南,驻于潞城县西明村。年,日军占领长治城,他又随抗大至壶关县。
青年抗敌决死队他在学校从事文化活动,善写美术字,画宣传画。每到一地,他便写标语,画漫画,宣传抗日救亡。“十二月事变”后,赵铎调至山西新军第一旅,担任团政治部文化教员、宣传干事。
年夏,在日军扫荡中,当地国民党驻军孙殿英部新五军、庞炳勋部40军投敌,晋冀鲁豫军区决定新一旅派工作队到河南林县原国民党驻军区域开辟根据地。赵铎受命为工作队长,驻于林县东姚村。
一天,突然被敌包围。赵铎率工作队奋力抵抗,终因寡不敌众,弹尽后被俘,惨死于日军刺刀之下,时年仅27岁。
山西新军战斗序列暨主管姓名表山西新军包括“青年抗敌决死队”、“工人武装自卫旅”、“暂编第一师”、“政治保卫旅”及“保安旅”等五个部分,共有9个旅50个团,总兵力7万余人。山西新军一成立,就在八路军的帮助下,英勇地抗击日本侵略军。同时,部队内部又存在着革命进步力量同少数反共顽固旧军官争压领导权的斗争,它走过的道路是非常复杂和曲折。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顽固派阎锡山部在山西省西部永和、石楼地区进攻山西新军和八路军的反共事变。亦称晋西事变。
牺盟会常委执委名单年秋,中国共产党经过大力争取,同国民党山西地方实力派阎锡山(山西省政府主席、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关系。以薄一波为书记的中共山西公开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共山西工委),征得阎锡山同意,于8月1日成立了实际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西新军――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至年底,山西新军发展到46个正规团又4个游击支队(团),共7万余人。山西新军在协同八路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阎锡山却把这些抗日武装视为异己力量,积极策划发动进攻。
抗日战争时期的薄一波年3月,阎锡山在陕西省宜川县秋林镇召开第二战区晋绥军高级军政干部会议,提出改编山西新军,沿用旧军番号,取消新军中的政治委员,解除共产党员军权,派亲信到新军中充任“联络员”“观察员”,并秘密制定了“讨伐”新军的作战计划。5月,中共中央向华北各区党委和八路军总部发出指示,鉴于阎锡山转向反共,山西新旧派的斗争可能会加剧,要求准备应付可能受到的部分打击与限制,同时要维持山西各派力量的团结。
11月,阎锡山命令第6集团军总司令陈长捷指挥第61、第19军等部,分南、北两路向驻晋西南的山西新军决死第2纵队和八路军第师晋西独立支队发动进攻。12月1日,阎锡山诡称晋绥军要对日军占领的同蒲铁路(大同-风陵渡)进行破击战,令决死第2纵队于5日进至灵石、霍县(今霍州)段破击。决死第二纵队获悉阎锡山的企图,拒绝执行这一命令。
阎锡山阎锡山遂于3日通电全国,诬称决死第2纵队“叛国”,并令旧军首先在永和地区袭击决死第2纵队第旅旅部,并袭击、杀害隰县、蒲县、永和、石楼、洪洞、赵城(今并入洪洞)等县抗日民主政权和“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干部,残杀晋西医院的伤病员。
阎锡山创办的陆海空军日报十二月事变爆发。决死队第2纵队、晋西独立支队在旧军的重重包围中被迫自卫还击。事变爆发后,中共中央从抗日大局出发,指示八路军和山西新军对旧军要区别对待,继续争取阎锡山抗日,并命令活动于太岳区的晋西独立支队第2团速返晋西南,晋西北的第师新编第旅加强战备。6日,驻晋西南新军总指挥部指挥决死第2纵队独立第2旅、第旅、保安旅、政治保卫队、第旅等部,在八路军晋西独立支队配合下,集中打击旧军一路,展开反击作战。10日,新军独立第2旅一部、晋西独立支队第1团,在隰县以北的东和宿地区消灭北路旧军右纵队第旅1个团部和1个营,迟滞了旧军右纵队的进攻。
15日夜,南路旧军左纵队向新军保安旅翼侧逼近。保安旅和晋西独立支队第1团,经1昼夜激战,击溃旧军2个团后于16日夜撤出战斗,向北转移至孝义县郭家掌、枯桑园地区。19日,晋西独立支队第2团配合新军独立第2、第旅在对进占石口、水头地区的北路旧军左纵队予以重创后,奉命由沁源返回晋西南归建。南北两路旧军乘势进占康城、大麦郊要点,与驻汾阳至离石公路的日军配合,对北撤的新军和八路军部队实施夹击。
新军队伍为掩护新军北撤,晋西独立支队奋力作战,在留誉、土门地区击退旧军第旅2个团,使新军于27日夜顺利越过离石至军渡公路,抵达晋西北临县招贤镇地区。晋西南地区被旧军占领。
赵承绶军长12月16日,驻晋西北的山西旧军第7集团军总司令赵承绶奉阎锡山之命在兴县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决定以第33军6个团进至临县以南阻击决死第2纵队和晋西独立支队北上;以骑兵第1军8个团进至白文镇、寨上村、开府及方山一线,阻击南下接应的晋西北新军和八路军部队。
续范亭文集追击决死第2纵队的第61军、第19军也奉阎锡山命令北上向离石至军渡公路推进,企图与晋西北的旧军配合,南北夹击,消灭继续北上的决死第2纵队和晋西独立支队于临县地区。参加兴县会议的国民党爱国将领、新军暂编第1师师长续范亭借故退席,连夜奔赴中共晋西北区党委和八路军新编第旅驻地岚县史家庄,揭露旧军阴谋。
续范亭诗作23日,中共中央命令新编第旅和晋西北新军,抢占有利阵地,打退旧军进攻。同时命令第师主力从冀中区返回晋西北。30日,晋西北成立以续范亭为总指挥的抗日拥阎讨逆总指挥部,决定以新编第旅、决死第4纵队,暂编第1师第36团等部分编为左、右2个纵队,向进占方山和临县白文镇地区的旧军展开反击,接应决死第2纵队及晋西独立支队北上。年1月2日,新军左纵队由赤坚岭南下,经开府在马坊地区与旧军骑兵第2师展开激战。新军右纵队攻占寨上、阳坡,歼骑兵第1师第3团,俘余人。随之,新军左、右纵队追击向临县方向溃退的旧军,从东西两面将旧军压缩于临县城及城郊附近,使决死第2纵队和晋西独立支队顺利由招贤镇地区转移至静乐西南的米峪镇、天池店地区。
在新军反击作战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军委派参谋长滕代远到晋西北,组成晋西北行动委员会。1月10日,驻晋西北新军和八路军编为右集团,自白文镇沿大川直趋临县;决死第2纵队、晋西独立支队编为左集团,由方山、圪洞向临县进攻,共同打击旧军。同时,中共中央军委命令第旅第团东渡黄河到碛口地区配合作战。13日,右集团击溃旧军第旅,左集团击溃旧军第旅一部,直逼临县城。是夜,退缩于临县城内的赵承绶部,在离石、中阳日军掩护下,弃城逃至晋西南地区。
王若飞(上右)八路军和新军追击至汾阳至离石公路沿线以北待命。2月初,第师师长贺龙、政治委员关向应率师主力返回晋西北,随即以新编第旅和暂编第1师一部,肃清岢岚、河曲、保德等地区的反动武装余人,并说服进至河曲、保德间的国民党军东北挺进军马占山部和国民党军第22军退回原防地。2月25日,萧劲光、王若飞奉中共中央命令到秋林与阎锡山谈判。4月,达成停止武装冲突的协议,划汾阳至离石公路以南为旧军活动区域。至此,晋西北地区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完整的抗日根据地。
山西牺盟会同盟会合影阎锡山在晋西南、晋西北挑起武装冲突的同时,还曾令其驻晋东南地区的旧军第8集团军总司令孙楚率独立第8旅于年12月8~26日进攻决死第1、第3纵队,并破坏沁水、阳城、高平、陵川、壶关、长治等7县抗日民主政权,袭击第5专署和“牺盟会”等机关,杀害共产党员及其他进步分子达余人,绑架余人。在阎锡山策动下,决死队第3纵队内的反动军官发动叛乱,于12月23日强行带走3个团及纵队直属队一部共0余人。同时,阎锡山还令第19军暂编第2旅、新编第2师分由晋西北、晋察冀边区南下,配合国民党军嫡系部队向太行、太岳抗日根据地进攻。经八路军第师等部反击作战,挫败了国民党顽固派军队采取南北夹击,夺取八路军太行南部、太岳抗日根据地的企图。
薄一波阎锡山发动的“十二月”事变,是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第一次反共高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新军和八路军以自卫反击作战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进攻,使晋西北、太岳和太行抗日根据地更加巩固。
延伸阅读
晋西事变,又称十二月事变,发生于年12月。12月1日,阎锡山命令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决死队第二纵队于5日进攻日军,此举将使该部置于日顽两面夹击的境地。因此,第二纵队拒绝执行命令。阎锡山便宣布第二纵队为“叛军”,下令“讨伐”。以晋绥军6个军的兵力,向山西省隰县和山西省孝义县1带的新军攻击。同年12月3日,王靖国的晋绥军第19军和陈长捷的晋绥军第61军将抗日决死队第二纵队第旅旅部包围。
抗日决死队第二纵队苦战突围,部分转入晋西北。阎锡山随医院,惨杀了山西省隰县等6个县的民主政府和牺盟会干部以及八路军第师伤病员余人。同时,阎锡山命令晋绥军赵承绶部进攻晋西北抗日决死队和第师第旅。
在晋东南,晋绥军孙楚部暗中勾结日伪军,进攻抗日决死队第三纵队,杀害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余人,绑架了余人。山西省沁水县、山西省阳城县、山西省晋城县、山西省浮山县和山西省长治县等抗日政权被摧毁。同年12月4日,孙楚袭击山西省南阳县城牺牲救国同盟会《新生报》报社,编辑王良被活埋。这就是震惊全国的“晋西事变”。
作者介绍:胡立成,笔名虹雨,山西五台人,医教世家之后。文化传媒人,品牌创意人,抗战红色文化传承人,胡润先贤文化传播人,百家号乡村文化创办人。北京市写作学会会员、国际摄影协会会员、文字友情新媒体总编、中国网特约编辑、《旅游作家》专栏作家、山西新闻网慢游山西专栏作者、国际摄影杂志记者、中国新闻传媒集团山西新闻主编等。曾荣获仓央嘉措国际诗歌奖全球位优秀诗人奖,多次在全国刊物上发表并获奖。文化主张: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