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治壶关打好四色牌授以脱贫计山

7月7日,壶关县五龙山乡刘寨村,58岁的王风仙正在自家的西红柿大棚里劳作。虽然还没成熟,但10个大棚的西红柿早已被外地客商预定,按现在的行情,一个棚保底收入一万块钱。想到这里,王风仙忍不住嘴角上扬,笑意在脸上绽放。王风仙看到长势喜人的西红柿满脸笑意距此4公里的杨家堆村花卉大棚里,一株株红色、粉色的康乃馨含苞待放。这些美丽的花朵今天被花农剪下包装后,明天早上将出现在北京、石家庄、郑州等地的花卉市场,等待属于自己的爱花人。刘寨村和杨家堆,曾经都是位于太行山深处的穷山村,祖祖辈辈以种玉米、土豆、小米等为生。就在年、年,这两个村相继脱贫,靠的就是壶关特色的产业扶贫。壶关共有个贫困村,有贫困人口的非贫困村99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户、人,全县贫困人口数量排在山西省第三、长治市第一,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壶关坚持产业带动,紧紧抓住农民增收这个关键,远抓产业、近抓就业,全力打造红色、绿色、蓝色、本色“四色”品牌,有效解决了全县贫困人口的稳定脱贫问题,走出了一条多元化产业扶贫新路径。壶关县旱地西红柿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其中,红色是旱地西红柿红色牌。壶关县加大种植、保险、加工、销售等补贴力度,比如贫困户种植西红柿每亩补贴元,购买保险补贴50%,防雹网每亩补贴元,深加工吨以上奖补30万元,销售万元奖励3万元等。通过能人带动、政策推动、合作社联动,全县大力推广旱地西红柿种植,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亩产量7公斤,亩均增收10元,是种植玉米的15倍,实现了“户均一亩西红柿、亩均增收一万五”的增收目标。绿色,是生态扶贫绿色牌,即“6个1”生态扶贫工程。其中第一个“1”,便是依托“两谷两带两园两镇”旅游产业,带动1万余名贫困群众干旅游事、发旅游财。“两谷”即东边太行山大峡谷和北边太行欢乐谷,“两带”即建设铁路和公路两条旅游经济发展带,“两园”是在县城建设西山文化产业园和东山旅游园,“两镇”则是常平民俗文化小镇和桥上旅游风情小镇。石坡乡南平头坞村位于太行山大峡谷风景区西入口处,四周青山环绕,旅游公路穿村而过。年起,该村紧紧抓住壶关县全域旅游的发展机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农家乐。通过统一规划设计,村民的房屋外墙被刷上五颜六色的涂料,整个村子宛如童话世界,充满艺术气息,成了备受欢迎的“网红”打卡地。南平头坞村宛如童话世界“以前在山上住,出个门很不方便,靠着景区也吃不上‘旅游饭’。”年,郭怀龙从南平头坞村的自然村杜则沟搬到主村,第二年,可容纳余辆车的停车场建在了自家对面。看到商机,郭怀龙率先开起了村里的第一家农家乐,“刚开始人少,慢慢的村里变漂亮了,来的人越来越多,去年挣了五万多元,比在外面打工好挣钱!”像郭怀龙一样,南平头坞村户贫困户依托旅游产业全部脱贫。除了红色和绿色,壶关还打出光伏发电蓝色牌和创业就业本色牌:依托国家扶贫政策,建成并网光伏扶贫电站73.6兆瓦,实现了个贫困村村级电站全覆盖、其它村光伏扶贫收益全覆盖,可带动余户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实现了“太阳出来就赚钱”;创新出台贫困群众创业就业奖补政策,引导贫困群众通过劳务输出、创业就业增收脱贫,年累计培训1万余人,近2万贫困户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在全力打造“四色”品牌的同时,壶关大力实施电商扶贫、金融扶贫、资产收益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等措施,实现了“村村有特色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致富门路”,确保脱贫路上不落一人。山西新闻网记者郝亚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80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