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经注所见上党地区浊漳水流域城邑考述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的历史城市地理资料十分丰富,从《水经注》中对浊漳水流域上党地区关于历史城市地理资料的记载,可以了解到汉魏时期这些城邑的地理分布以及其历史变迁。浊漳水今称浊漳河,实际上是漳河上游河段的名称。浊漳河流经山西黄土地区,水色浑浊。清漳河大部流行于太行山区的石灰岩和石英岩区,泥沙较少,水较清。两源在河北省西南边境的合漳村汇合后称漳河。向东流至馆陶入卫河。从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来看,浊漳水在上党盆地(今长治境内)支流众多,呈扇形分布;所记述的城邑资料也比较丰富,可以从中分析汉魏时期这些城邑的地理分布以及其历史变迁。(一)长子县故城《水经注》卷十《浊漳水》经文“浊漳水出上党郡长子县西发鸠山,东过其县南”句下注文云:漳水出鹿谷山,与发鸠连麓而在南。……又东,尧水自西山东北流,经尧庙北,又东迳长子县故城南,……秦置上党郡,治此。其水东北流入漳水。漳水东会与梁水,……北流迳长子县故城南。[1]漳水出自鹿谷山,东流尧水注入,又东经长子县故城南,长子县故城,注文引《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二年,郑取屯留、尚子”[1],即此。杨守敬指出:长子县“秦、汉至后魏县并属上党郡。《地形志》,长子有长子城,是有移徙,详下。此故城在今长子县城西,”[2],浊漳水之北。(二)长子城注文又称“陶水南出陶乡,北流迳长子城东,西转迳其城北,东注于漳水”[1]漳水东流有南来之陶水注之,陶水北流经长子城东,西转过长子县城北,从浊漳水东岸注入浊漳水。长子城,《魏书·地形志》上党郡条下:“上党郡,秦置,治壶关城。前汉治长子城,董卓作乱治壶关城”[3],这说明两汉上党郡均治长子城。《魏书·地形志》长子县条下:“二汉、晋属上党郡,慕容永所都,有长子城”[3],西汉置长子县,为上党郡治。长子县治长子城,前引杨守敬语可知:城址虽“有移徙”,但两汉始终为县治所在,在今长治市西南方向,而前引《魏书·地形志》之“长子城”的记载是不是郦道元所说的长子城?首先,陶水在今长治市东南方向,《读史方舆纪要》记载“陶水在府东南八十里。源出雄山”[4],陶水流经长子城,长子城应在今长治市东南方位。其次,今长子县在长治市西南,长子故城在长治县西。陶水自壶关县北曲流,西经长治县北,入漳,陶水不能经长子故城北。所以郦道元所谓“长子城”不是两汉时期长子县下之长子城,而郦道元在注文中称其为“长子城”之缘由或未可知,但熊会贞认为,“此长子城当是北魏徙治之县城,以地望求之,盖即今长治县城也,诸地志失载耳。”[2]当可从。(三)余吾县故城,屯留县,屯留县故城,壶口关,壶关县《水经注》卷十《浊漳水》经文“又东过壶关县北,又东过屯留县南”句下注文:漳水东迳屯留县南,又屈迳其城东,东北流,有绛水注之。水西出谷远县东发鸠之谷,谓之为滥水也。东迳屯留县故城南,故留吁国也。……冻水又东迳屯留县故城北。……其水又东流注于漳。……漳水又东北,迳壶关县故城西,又屈迳其城北,故黎国也,有黎亭。县有壶口关,故曰壶关矣。……县在屯留东,不得先壶关而后屯留也。[1]漳水东经屯留县南,曲流经其城东,东北流,有绛水注入,绛水发源于谷远县东发鸠之谷,绛水东流经屯留县故城南,漳水又东,有冻水注之,冻水东经余吾县故城南,又东,经屯留县故城北,冻水今称绛河,绛水今称岚水河。西汉初,置屯留县,同时在余无之戎故地置余吾县,两县隔绛河相望。东汉末,余吾县并入屯留县(东汉废余吾县),今屯留县余吾镇余吾村东北约50米的余吾遗址,“位于绛河支流北岸台地上。残存面积约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度约0.5米。采集有商代的夹砂灰陶绳纹实足根;东周的泥质灰陶浅盘豆、侈口壶;汉代的泥质灰陶甑、釜和盆等残片。”[5]这个遗址应为汉代余吾县故址所在,在今屯留县西北9公里。北魏时期,屯留县境分为三县:北魏景明元年(年),划出屯留县西部及今安泽县东部组建寄氏县,县治在今屯留县西南。寄氏县乃是沿用了汉代“舷孛”,因当时胡汉译言之讹,遂以“稀蔽”“寄氏”称之。建义元年(年),又将北部原余吾县地划属建义县,县治在今襄垣县南,县以年号命名。就在这一时期,屯留县治所也西迁至霍壁,即今屯留县旧县城。北齐时,屯留、寄氏、建义等县俱废。隋开皇十六年(年),在霍壁复置屯留县。唐武德五年(年),县治始迁至今屯留县城。《读史方舆纪要》屯留县下有“纯留城”:“在县东南十里。汉置关于此。晋亦曰屯留县”[4],按此说:此纯留城就是汉晋时期屯留县治所所在,也就是在北魏时期屯留县治由纯留城迁址到霍壁,并且直到唐武德年间才由霍壁迁址今治,所以郦道元所见屯留县故城应是史书所载之纯留城,《纪要》称此城“在县东南十里”。从余吾县故城以及屯留县故城之位置来看,绛水的河道已经发生大的变化。壶关,因古时壶关城北有百谷山(今名老顶山),南有双龙山,两山夹峙,中间空断,山形似壶,且以壶口为关,故得名“壶关”。壶关春秋时为黎侯国,西汉置壶关县,属上党郡。东汉末为上党郡治,晋初因之,后废。北魏太平真君年间为上党郡治,未置县。而郦道元所见之壶关县故城应为汉代之壶关县治所——壶关城,据《魏书·地形志》曰:“上党郡,秦置,治壶关城,前汉治长子城,董卓作乱,治壶关城,慕容氏治安民城,后迁壶关城。”[3]即壶关城在汉魏时期作为县治与郡治所在,直到后魏时移县治于颖阳岗上,以“当羊肠坂羊头山之阨”,就形成了郡治在壶关县旧有县治壶关城,而县治所在颖阳岗(今长治县常行乡北行头村)上的状况,而郦道元所说壶关县故城应为汉代壶关县旧县城。其实,汉代到北魏中这一段时间内,壶关县治在“壶关县故城”——壶关城,北魏景明二年(公元年),移于颖阳岗。唐武德四年(),复置壶关县,县治在高望堡,贞观十七年(公元年),移至清流川[4],郦道元到此处应在公元年“后魏移壶关县当羊肠坂羊头山之阨”[4]之后,这样才能有新旧之分,而汉魏间壶关时为上党郡治,上已分析清楚,北魏时上党郡治在壶关县旧有之县治——壶关城,即今长治市区。(四)铜鞮县故城,断梁城,上虒亭,下虒聚漳水历鹿台山,与铜鞮水合。水出铜鞮县西北石磴山,东流与专池水合。水出八持山,东北流,入铜鞮水。铜鞮水又东南,合女谏水。水西北出好松山,东南流,北则苇池水,与公主水合,而右注之,南则榆交水,与皇后水合,而左入焉。乱流东南,注于铜鞮水。铜鞮水又东,迳李憙墓,……其水又东迳故城北。城在山阜之上,……世谓之断梁城,即故县之上虒亭也。铜鞮水又东,迳铜鞮县故城北,城在水南山中……铜鞮水又东南流,迳顷城西,即县之下虒聚也。《地理志》曰:县有上虒亭、下虒聚者也。[1]浊漳水经过鹿台山有铜鞮水注入,铜鞮水发源于石隥山,东流与专池水合,又东南合女谏水,注于铜鞮水,铜鞮水东经李憙墓、断梁城,断梁城因其“城在山阜之上,北邻山壑,东西北三面阻断,世谓之断梁城”,铜鞮故县之上虒亭,今襄垣县有虒亭镇,并且在虒亭镇虒亭村西约米,浊漳河北岸,有虒亭遗址,“地表现存夯土墙残断,其中一段长约30米,基宽约4米,残高约3米,夯层厚约0.11米”[5]。此旧城址应是汉之上虒亭。《魏书·地形志》记载:“铜鞮,二汉、晋属上党郡,有铜鞮城。”[3]前引《水经注》云“铜鞮水又东,迳铜鞮县故城北,城在水南山中,晋大夫羊舌赤铜鞮伯华之邑也。”《魏书》中记载有铜鞮城,《水经注》亦记载有铜鞮县故城,可见北魏铜鞮县治有所迁移,亦非汉之旧治。铜鞮水先过上虒亭,再过铜鞮故城北,然后再过下虒聚。这说明铜鞮故城在上虒亭和下虒聚之间,铜鞮水南岸。铜鞮县故城旧址(铜鞮故城)在虒亭附近。(五)胡邑,襄垣县故城,上党亭铜鞮水又南迳胡邑西,又东屈迳其城南,又东迳襄垣县入于漳。漳水又东北流迳襄垣县故城南,王莽之上党亭。”[1]铜鞮水东南流经顷城西,也就是汉代的下虒聚,铜鞮水又东南流经胡邑西,又曲经其城南,东流入襄垣县境内,漳水又东北流经襄垣县故城南,在王莽时期改襄垣县为上党亭。《魏书·地形志》记载有两个襄垣县,一是乡郡之襄垣县,《魏书·地形志》记载“襄垣,二汉,晋属上党郡。有襄垣城”[3],另一个是建义元年(年)“分乡郡之襄垣置襄垣郡,领县四,襄垣、五原、建义、刈陵。治襄垣城。”[3]首先,北魏孝昌三年(年),郦道元死在奉命赴任关右大使的路上,在建义元年(年)之前,不可能亲历“分乡郡之襄垣置襄垣郡”之事。其次,注文中提到,襄垣县故城是新莽时期的上党亭。可见此襄垣县故城是指两汉时旧县,此襄垣县,秦置,属上党郡,西汉王莽新朝始建国元年(9年),改襄垣为上党亭。东汉光武建武元年(25年),易亭为县,复称襄垣,属并州上党郡。北魏属乡郡。(六)潞县,涅县故城,武乡县故城,磻阳城,百畮城,葛公亭,交漳口《经》“潞县北”下《注》:县,故赤翟潞子国也。……漳水于是左合黄须水口。水出台壁西张讳岩下,……其水南流,迳台壁西,又南入于漳。漳水又东北,……有涅水出覆甑山,而东流与西汤溪水合,水出涅县,西山汤谷,五泉俱会,谓之五会之泉,交东南流,谓之西汤水,又东南流注涅水,涅水又东迳涅县故城南,县氏涅水也。东与白鸡水合,水出县之西山,东迳其县北,东南流入涅水。涅水又东南,武乡水会焉。水源出武山,西南,迳武乡县故城西,而南出得清谷口。水源出东北长山清谷,西南与鞸鞈、白壁二水合,南入武乡水,又南得黄水口,黄水三源,同注一壑,东南流与隐室水合,水源西北出隐室山,东南注黄水。又东入武乡水,武乡水又东南注于涅水,涅水又东南流,注于漳水。漳水又东,迳磻阳城北,仓石水入焉。水出林虑县之仓谷溪,东北迳鲁班门西,……仓谷溪水又北合白木溪。溪水出壶关县东白木川,东迳百畮城北,盖同仇池百顷之称矣。又东迳林虑县之石门谷,又注于苍溪水。苍溪水又北迳磻阳城东而北流,注于漳水。漳水又东迳葛公亭北而东注矣。[1]-漳水东流有黄须水注入,经过潞县北,潞县,故赤翟潞子国也,春秋时为潞子婴儿国,汉置潞县,属上党郡。晋为上党郡治,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年)并入刈陵县。今潞城市东北辛安泉镇古城村西北约米的潞河古城村遗址,位于浊漳河南岸台地上[5]),并且《读史方舆纪要》潞城县条下“潞城”:“县东北四十里。汉县盖治此”[4](5的记载与考古遗址相符,也就是说今潞城市东北四十里辛安泉镇有古城村,汉治应该在此地。浊漳水东流有涅水注入,涅水发源于涅县的覆甑山,东南流合西汤水,又东南经涅县故城南,涅县,西汉置涅氏县,属上党郡。东汉改为涅县,概以县境之涅水取名。西晋时,该县大部地区属武乡县地。《魏书·地形志》“阳城,二汉、晋属上党郡,曰涅。永安中改。有涅城。”[3]《隋书·地理志》铜鞮县下云:“有旧涅县,后魏改为阳城,开皇十八年改为甲水,大业初省入,”[6]甲水县既然省入铜鞮县,那么故城应在铜鞮县境内,《太平寰宇记》中记载“故甲水城,隋开皇十八年置甲水县,故城在今铜鞮县北七十里。”[7]铜鞮县明代为沁州治,县省入沁州,沁州也于年改为沁县,具体里数虽不精确,但阳城就在沁县北,也就是涅城就在沁县北这个是可以确定的。据8年成文出版社出版的《武乡县志》记载:“涅城,在县西五十里,汉上党郡县地今名故城镇,城址尚存。”[8]两者的记载是相吻合的。涅水又东南,白鸡水东南流入,又东南,得武乡水,武乡水出武山西南,经武乡县故城西,《元和郡县图志》记载:乡县,本汉涅氏地,属上党郡。晋始为武乡县,属乐平郡。石氏分上党置武乡郡,县属焉。隋开皇初废郡,县属潞州,晋县原有武字,草创失其旧名。[9]也就是说乡郡以及乡县就是原来的武乡县。《武乡县志》记载:武乡县故城,《通志》榆社漳河源出县西北六十里武乡故县界黄花岭,《水经注》武乡水出武乡山西南迳武乡县故城西而南得清谷羲川等水,至今县西五里合涅,按武乡山即黄花岭,武乡水即漳水,武乡县故城在今榆社县北三十里社城镇,晋析涅置武乡县治所应即其处。[8]漳水又东经磻阳城北,仓谷水入。磻阳城在浊漳水南,仓谷水西,“会贞按:《九域志》,林虑县有磻阳务。《林县志》,宋端拱元年,于磻阳城置采造务,采林虑北山材木,城在今林县西北八十里”[2]。仓谷水发源于林虑县的仓谷溪,北流,有白木溪东流经百畮城北,注入仓谷水,百畮城在磻阳城的西南。浊漳水东流经葛公亭北。葛公亭,熊会贞认为“亭在今林县北七十里”[2]。浊漳水东流与南来之清漳水合流,清、浊二漳河在此合流,古称“交漳口”,在今合漳乡境内。综上:以《水经注》所记河流流经的城邑聚落为基础,结合考古资料,可以对上党地区汉魏时期的浊漳水流域所见历史城邑的地理分布及其历史变迁有个初步的了解。参考文献:[1][魏]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7.[2][清]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3][北齐]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4][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5.[5]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山西分册:中册[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6.[6][唐]魏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7][宋]乐史.太平寰宇记[M].光绪八年金陵书局底本.[8]武乡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8.[9][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65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