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黄河新闻网长治频道」
这些年,长治的天越来越蓝。蓝色成为她的基调,蓝天白云映衬,清风荡漾,飞鸟鸣唱。
这些年,长治的地越来越绿。绿色成为她的底色,绿树绿地铺展,徜徉其间,怡然清爽。
这些年,长治的水越来越清。碧水环绕,碧波荡漾,是城市的灵动,是美好生活的韵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共筑生态文明之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宜居长治,正在从蓝图变为现实。
空气常新——涤净尘霾,天空绘出蓝色调
刚刚练完模特走步的李姐,收拾好自己的东西,拿出手机给今天做了记录。“蓝天白云下,我们几个姐妹在这里走走模特,既享受了好空气,又有了好心情。”李姐快人快语。“还能健身健体,美衣美景美生活。”旁边的同伴搭话道。连着几天有雨,今早终于放晴,来太行公园锻炼的人不少。
曾几何时,一场场雾霾,成为人们的心头之痛。
消灭雾霾,守护“长治蓝”,长治市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依法治污,转型、治企、减煤、控车、降尘“五管齐下”,打出治污减排“组合拳”,吹响环保攻坚“冲锋号”,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
年,在全省首家推进实施垃圾分类,率先成立长治市固废综合利用研发中心和山西大学固废综合利用长治研发基地;首家建立“交通、环保、交警、城市管理”联合执法常态化路检路查机制。
年,建立全省首家冬季清洁取暖综合监测管理平台;在“2+26”城市率先实施国三柴油货车淘汰政府补贴制度,淘汰率位于全省及“2+26”城市前列;率先实施处级领导包县、科级干部包点、业务科室研判、综合执法查企的监督机制。
年,在全省率先出台钢铁、焦化规范化建设和科学化管理技术指南;率先邀请国家级环保专家团队,成立秋冬防攻坚联合办公室,建立日分析研判、日调度、周通报工作机制;率先实施部门联动,建立“公安+环保”联合执法查企业制、“公安+城管”联合执法查工地制、“环保+公安+城管+交通+治超”联合执法查车辆制、“环保+气象”会商研判制、公安机动突查夜查巡逻制,有效降低了长治市本地源排放量;为减少柴油货车污染排放,投资52.89亿元提前完成国道、和改扩建工程并提前通车;主城区公交车全部更新为新能源公交车,出租车全部更新为清洁能源车辆。
面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严峻形势和空前压力,长治市全面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形成党政齐抓共管、专家评估研判、部门联动、信息化管控、重污染天气应对、清单化管理、监督帮扶、日调度周通报、量化问责制度和舆论引导等环保攻坚十项机制,市委、市政府领导直插一线、找准问题,深入分析、精准发力,责任落实全覆盖、无缝隙、无盲区,确保生态环境工作措施落地落实。
年,长治市优良天数为天,优良率为74.3%,排名全省第四;PM2.5平均浓度数值和综合指数数值均位列“2+26”城市第三位。
今年1-7月份,长治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好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平均水平,优良天数为天,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43,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全省第三;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均下降19.7%,降幅排名全省第一。
今年7月份,长治市优良天数为26天,重污染天数0天,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04,排名全省第二;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较去年同期下降29.0%,降幅排名全省第一。
蓝天白云的好天气正在成为常态。
碧水长流——生态修复,河湖悄然变模样
水鸟鸣叫,鱼翔浅底,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今日的漳泽湖湿地公园,不是江南胜似江南。
曾经的漳泽湖湖水污染严重,周围滩涂随意耕种,生态风貌破碎,“城市之肺”的功能被抑制。
打响碧水保卫战,改善水环境质量,实施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工程,湿地生态持续恢复。
坚持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长治市紧盯“地表水环境质量”和“水污染物总量减排”两项约束性指标,实施饮用水源、黑臭水体、工业废水、城镇污水、农村排水治理“五水同治”,推进工业污染防治、城镇生活污染治理、农村污染防治,全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改善明显,全市流域水量丰起来了、水质好起来了。
今年1-6月份,全市10个国控断面中,水质优良断面8个;14个省控断面中,水质优良断面11个,无劣Ⅴ类断面。通过河道治理、控源截污、滨水空间提升、活水保质、水质净化等综合措施,全面消除黑臭水体。全市饮用水水源水质整体达标率92.3%。
在全省率先建立主城区雨季调控机制,做到“小雨不溢流,中雨少溢流”,缓解初期雨水对断面的冲击;建立完善断面水质预警工作机制,杜绝水质恶化趋势。年,实施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启动上党区、壶关县等县区污水处理厂扩容工程。年底,提前一年完成退出劣V类水体的目标任务;年底,完成壶关县等6个县污水处理厂扩容工程,新增处理能力6万吨/天。至此,全市城镇污水实际处理能力提高到45.3万吨/日,在全省排名前列。年,完成雨污合流制管网改造86.公里。与此同时,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工业废水治理工程、农村污水治理工程、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建设工程、海绵示范城市建设工程等一系列治理工程相继实施,极大地推动了水环境质量的改善。
在落实全省“七河”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上,长治市统筹兼顾淅河、绛河、岚水河等重要河流及其支流,在全市范围内实施河道清理、退耕还草、生态调水等修复措施,保障河道水生态环境质量,保障河道生态流量,恢复被侵占的河道、湿地,改善河道及两岸生态环境。
漳泽湖湿地是长治市不可多得的重要生态资源。按照拥湖发展、推进滨湖区建设的总体规划,以漳泽湖湿地为未来滨湖区的生态绿心,开启漳泽湖湿地全新的保护发展。
近年来,长治市实施浊漳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长治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项目,通过恢复植被、调节生态用水,恢复湿地生态。共种植护岸林.6亩、地被植物.1亩、水生植物.3亩、攀援植物株,同时,疏浚河40公里、沟通水系6.2公里、改造路面2.7公里、构建生态廊道7.1公里,湿地生态持续恢复。
年,在漳泽湖东岸实施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项目和城中村排水综合治理项目,沟通水系10公里、绿化面积万平方米。
湿地现有植物多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内的鸟类15目45科种,水生动物25种。全球极危鸟类青头潜鸭,也多次在公园内出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生态渐行渐近。
青山常在——绿色为底,宜居之城披绿装
蓝绿交融,望山亲水,栖居在青山碧水之间,深深呼吸,吐故纳新,一种满足与惬意油然而生。
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长治市实施以山上治本和身边增绿为重点的国土绿化行动,以太行、太岳“两山”生态防护林和沁河、浊漳河“两河”水源涵养林四大森林生态防护屏障建设为目标,生态修复与兴林富民同步推进,筑牢生态屏障。
“山上治本”,打造完备的生态防护体系。把国家林业建设工程与地方林业发展工程结合起来,以建设石质山区水源涵养林、土石山区水土保持林、丘陵山区生态经济林为重点,以太行山绿化、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交通沿线荒山、重要水源地造林、植被恢复等工程为载体,由近及远,逐步推进,“十三五”以来共完成造林余万亩,基本建成比较完备的生态防护林体系,构筑起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障海河流域及京津唐地区生态安全的生态屏障。
“身边增绿”,打造优良的人居环境体系。坚持绿化与美化相结合,实施以城镇绿化为中心,以水网、路网、田网绿化为骨架,以环城、环村、环企绿化为节点,以公园、游园、庭院绿化为亮点的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在农村基本实现绿化全覆盖的目标,并对重点区域、重点水源地、湿地实施植被恢复综合治理,全面改善长治市生态环境。“十三五”以来共完善和提高通道绿化公里、环城绿化公里、水系绿化公里、厂矿企业绿化个,新增城镇景点绿化个,新建完善城郊森林公园37个,村庄绿化个,通村道路绿化公里,多个村实施了园林化村庄建设。全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已基本形成通道林网林荫化、水系林网风景化、农田林网方格化、村庄绿化园林化的人居环境体系。
“产业富民”,打造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坚持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发展以核桃、花椒为主的干果经济林和以连翘为重点的灌木经济林,全市干果经济林面积达到多万亩,干果年产量达到万公斤以上,干果经济林成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形成太行山大峡谷、太行水乡、灵空山、天脊山、黄崖洞、八路军总部旧址、老顶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森林生态旅游品牌,集观光、采摘、休闲为一体的森林旅游产业带动餐饮服务、交通运输、农产品销售等第三产业的发展。生物质能源、灌木林利用、林下资源开发、野生菌类、中药材以及速生丰产林建设逐步发展,推行林草、林药、林菌、林禽等林下经济开发模式,使农民当年有利、长远有林,走出了一条生态经济型林业的新模式。
无山不绿,有水皆清,一幅美丽怡人、充满活力的绿色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长治以新发展理念奋力奔跑在新发展阶段。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生态之美定会催生长治发展之变,回报给人们高品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