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道出旅游的美好意义。
当人人都可去旅游,拿什么来回应大众对“诗和远方”的期待?如何让“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更便捷、更诗意、更浪漫、更精彩?壶关这样书写答卷:力促旅游发展全域化,旅游供给品质化,全力打造满意旅游品牌,通过“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农业、旅游+脱贫攻坚、旅游+互联网”等模式,提升旅游文化内涵,让平方公里的壶关大地真正成为游客向往的“诗和远方”。
近年来,壶关县认真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省委、省政府锻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的重大决策部署,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发展战略,以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暨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县为契机,围绕“两谷两带两园两镇两乡”全域旅游框架,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整合、高品位开发、高水平管理、大力度宣传,变单一的“景点旅游”为“全域旅游”,将壶关打造成了全国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旅游+乡村振兴。在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该县坚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理念,将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农业特色融入旅游开发,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从外在美到内涵美,从环境美到人文美,从产业美到生活美,注重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景,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成功创建了山西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县先后涌现出了“美丽宜居”刘寨村、“明清民居”芳岱村、“休闲农业”绍良村等美丽乡村,村民们获得感和幸福感得到大幅提升。
旅游+农业。依托特色农产品资源,坚持以农促旅、以旅兴农,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产业竞争力和产地知名度,有力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该县通过旅游带动,发展旱地西红柿、白素珍菌、郭氏羊汤、辛寨陈醋、黄花茶、康乃馨等旅游商品50余种,加之传统剪纸、刺绣手工艺品,以及石雕挂件等旅游商品的大量供给,不仅丰富了旅游市场需求,而且实现了生态、旅游、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特别是旱地西红柿种植上,该县通过能人带动、政策推动、合作社联动等形式,进一步加大种植、保险、加工、销售等补贴力度,旱地西红柿为代表的农业特色产业已显现规模。目前,壶关旱地西红柿已形成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格局,覆盖全县10个乡镇多个村,逐步形成店上镇绍良、固村等20多个“一村一品”西红柿种植专业村,有多个农业公司或专业合作社规模种植旱地西红柿。
“旅游+脱贫攻坚”。该县立足丰富的生态资源,全力实施以依托太行山大峡谷风景区带动1万名贫困群众吃旅游饭;组建23个贫困群众为主体的造林专业合作社带动近名贫困群众造林增收;选聘名贫困户生态管护员等为主要内容的“6个1”生态扶贫工程,将脱贫攻坚与绿色发展深度融合,“避暑圣地”仙居村、“太行奇迹”十里岭、“壶关小西藏”黄崖底村……越来越多的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年,壶关县大河村、南平头坞村入选全省首批家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凤凰山庄入选全省首批“太行人家”,杨家池、紫团、盘底等8个村入选山西省旅游扶贫示范村,全县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达到12个,农家乐和野趣农庄已经发展到家。
“旅游+体育”。8月30日,中国·长治“太行山登山活动”暨第一届八泉峡户外挑战赛完美落幕,来自全国各地25支队伍名户外运动登山爱好者参加比赛,这也是该县以“旅游+体育”的模式丰富全域旅游又一次新的尝试。
近年来,该县创新尝试地域文化、特色体育和旅游发展有机融合,成功举办了山西“环太原”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太行赛段)、年“篮校杯”全国U17男子篮球赛、山西太行山大峡谷首届广场舞大赛、八泉峡国际露营大会、年长治市“普及冰雪助推二青”系列活动,特色旅游与体育运动完美结合。
“文化+旅游”。在央视频道黄金时段播出“大峡谷旅游宣传片”,利用实景山水闯关电视节目“冲关大峡谷”、节庆主题活动等实地推介,吸引了众多游客眼球。先后举办首届八泉峡“山水大典”暨首届国际网红直播旅游节、“声震太行”首届八泉峡诗歌朗诵盛典、红豆峡第十六届七夕演唱会。同时,持续推动文艺表演进景区,精心组织编排情景剧《曹操上太行》、秧歌《七斤三两》、秧歌《李有能请你到大峡谷》和戏剧《变脸》等优秀剧目,备受游客欢迎。
如今“休闲旅游”凤凰山庄、“文化旅游”常平村、“乡村旅游”大河村,“太阳花海”西堡村、“彩色村庄”南平头坞村、“凤凰山庄”岭东村……一大批独具特色的乡村形成了壶关一道亮丽的风景,成为众多游客休闲放松的好去处。辛寨醋业醋文化节、旱地西红柿采摘节、西堡太阳花文化旅游节的举办……为壶关旅游增加了新的文化内涵。
红色文化、古色文化、绿色文化、民俗文化交相辉映,“全域旅游之花”在全县越开越盛,满足不同旅游爱好者的多元化需求。
“旅游+互联网”。近年来,该县强势推进智慧旅游建设步伐,围绕“智游壶关”APP、全域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