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关县刘寨村引进余万元资金建成的占地多平方米的“龙山酒业”。
壶关县刘寨村投资余万元新建的20座蔬菜大棚。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在壶关县龙泉镇刘寨村,座高标准钢架拱棚整齐排列,形成了气势壮观的蔬菜种植园区。
全国劳模、全国“三八”红旗手、党支部书记主任“一肩挑”的程玉珍一边查看大棚里旱地西红柿、黄瓜等蔬菜的长势,一边盘算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前景:“多座蔬菜大棚带来的收益,使村集体经济发展换了挡提了速,预计今年收入将突破50万元,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强‘三连升’。”
用好土地资源“以地生财”,让村集体经济“强筋壮骨”刘寨村有户人,耕地面积亩,林地亩。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中,村“两委”在尊重群众选择权、保证集体话语权、保障村民分红权的前提下,推动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至专业合作社,让沉睡的土地资源“醒”过来,把群众的干劲“提”起来,使“黄土地”变成“活资源”,为村集体经济“强筋壮骨”。
该村先后投资余万元,建成冬暖式蔬菜大棚10座、春秋蔬菜大棚88座、观光大棚10座,配套完善了水、电、路等设施,每座大棚收入2万-3万元;发展旱地蔬菜余亩,无公害小杂粮多亩,大力发展设施蔬菜、旱地蔬菜和小杂粮种植,做到了“脱贫户有大棚、人人有事干、户户收入高”,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在土地上作出新文章。
为把零散农户组织起来,做大做强蔬菜产业,该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新天地种养专业合作社”,通过金融贷款、社员入股、土地流转、荒地复垦,采取“合作社+能人大户+脱贫户”的模式,引导全村群众和周边10余个村调整种植结构,提高了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形成了区域经济。
据统计,年带动周边村庄余户农民种植旱地蔬菜余亩,累计提供岗位余个,户均增收0元以上,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5万元,乡村振兴图景上再添高光。
盘活闲置资产“变废为宝”,实现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壮大村集体经济中,刘寨村不断拓展产业领域,拉长产业链条,先后建设了一个肉羊肉牛养殖场、一个KW光伏发电站、一个小杂粮加工厂和余亩水果经济林,引进的优秀人才韩鹏亮投资万元建设了“龙山酒业”、李小光投资0万元建设了里程养殖有限公司。建设了电商平台,组建了“田间人”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引进了海南星瑜投资有限公司运营团队,线上线下同步销售优质农产品。
在发展产业的同时,把破败不堪的老旧村部拆旧建新,投资20余万元,新建了“刘寨党群服务中心”;投资余万元,建起了全乡第一个农村养老院,20余名60岁以上的孤寡老人入院居住;修建了全乡第一个农村娱乐场,配备了体育设施,妇女们跳起了广场舞;建设了村医疗卫生室,村民“头痛脑热不出村、小病小灾不出乡、大病重病有医保”;投资0余万元,把破旧的窑洞、低矮的土坯房、逼仄的小院,以拆旧建新、以新补旧的办法建起了“安居小区”,村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
此外,建成了“村史馆”,搞起了“直播”,拍起了“抖音”。同时,规划把闲置的土地、旧房屋利用起来,发展乡村旅游,把闲置资产利用起来,引来“人气”,聚起“财气”。
激发产业活力“借鸡生蛋”,迈出乡村振兴新步伐近年来,刘寨村依托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蔬菜、农旅、酒业等产业,引入物流、包装等配套产业,定位种养、加工、服务等产业布局,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
“村集体经济的根基是产业。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刘寨村一直坚持村集体经济发展高质量、收入有质量。”谈起发展,龙泉镇党委书记王磊语气坚定,“乡村振兴的动能越来越足。”
一是“借力修路”。在省检察院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刘寨村多方争取各类资金万元,在村口架起了一座景观桥,建成了4.5公里的出村高速路,修通了连接附近3个村2.5公里的连接线,跑一趟县城只需8分钟,使周边20个村受益。
二是“借势整合”。村集体流转土地多亩,探索发展“山坡经济、林地经济”。推行了“党支部+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农户”的发展模式,坚持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育苗、统一销售、统一贷款“五统一”,保证了产品质量,避免了压价竞争,提高了集体收益。
三是“借机聚智”。农闲时节,程玉珍组织留守妇女学习串珠、刺绣,做手工布鞋、珠编工艺品。并请来技术人员,在田间开设学习课堂,举办西红柿种植、养羊、市场销售、光伏发电等实用技术讲习班,累计有余人学到了技术,受到了教育,实现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户”。
“人人干事、天天见钱,日子有奔头,过得特别有劲儿”,是全村群众的普遍感受。
“我们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充分发挥刘寨村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资源优势,把村集体经济的‘蛋糕’做大做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全力争创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全面助力乡村振兴!”程玉珍说。
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记者崔前军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