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中段的黎城县东阳关至阳泉旧关,有一段长城,史称内长城,当地人称为“边墙”
咱说东阳关边墙,在山西省黎城县东,即壶口故关,古称吾儿峪。边墙的南端在东阳关皇后岭上,直到明朝时,边墙还在使用,究竟边墙有多古老呢?
明长城遗址碑边墙,《秦集史》曰:赵之内长城,属阻漳滏之险,有内外之称。内长城在浊漳之北,为赵南界。东阳关长城当地人称边墙,垒石为墙,今遗迹犹存。现在可以看见的边墙系明代遗存。东阳关东北方向五里许,有大门,小门之关口,系控制涉县经峪里进黎城之要隘。小口,位于东阳关下十里,有村名小口。上党山势奇险,群峰在此一收,形似壶口。小口村以壶口得名。小口村下三里有上湾、下湾,属黎城。从两省桥出境至涉县神头村。
东阳关古称壶口关,系先秦古塞之一。春秋之世,晋国东下太行,占有太行山以东地区。
《元和郡县图志》曰:古壶口关,在县东25里。春秋齐国夏伐晋,取8邑,有盂口,盂口即壶口也。声相近故有二名。杜预注:“潞县东有壶口。”杜预此说成为壶口关定位的最早说法。战国时,赵都邯郸,壶口成为赵国通往上党的主要要塞。西汉以后,又出现了壶关县壶口之说。此后壶关壶口成为壶口关。黎城壶口成为壶口故关。
东阳关边墙遗址十六国时期,石勒的后赵建都襄国,石虎又迁都邺。前燕亦都邺。南北朝时期东魏,北齐两朝均都邺城。这条通道便成为邺的军事经济要道。后又出现了滏口陉之称,成为太行八陉之第四陉。《资治通鉴》:五代晋天福元年()“赵德钧自吾儿峪趋潞州”。《元史·察罕特穆尔传》:至正十八年()“分兵屯上党,塞吾儿峪”,均此。明时设有巡司,为上党通往河北之要道。
中州外翰石匾明代建关楼,居山之颠,嘉靖年间,河南彰德府刻石匾上书“中州外翰”,悬于关楼两边。东阳关关楼于上个世纪50年代初,修筑长邯公路时拆毁。年的“新华日报”有东阳关关楼的旧照。公路从关下通过。
自古要塞战事多,攻城略池,必有必争之地,在浩瀚的中国大地,壶口故关成为自古以来兵家的必争之地也算是一种不应该有的荣誉吧。
东阳关边墙遗址